引子
生成模型
能从可学习的概率分布中采样得到样本的模型。
在一些生成模型中,样本通过将随机的隐层变量送入网络生成得到。
自编码器 AE
自编码器通过学习从输入到隐层和从隐层到输出的映射来重建信号/图像。
目标:$X’ = D_\theta(E_\phi(X)) \approx X$
$\mathop{min}\limits_{\theta, \phi} \sum\limits_{i=1}^n||D_\theta(E_\phi(X_i))-X_i||^2$,其中 ${{X_i}}_{i=1\cdots n}$ 为数据集。
自编码器并不是一种生成模型,因为它并没有定义一个概率分布,无法采样。
自编码器 → 生成模型?
我们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做生成模型的想法,那就是训练一个从低维隐层变量生成观测样本的生成模型,最大化观测数据似然。
假设这个生成模型为 $G_{\theta}:\mathbb{R}^k \rightarrow \mathbb{R}^d$,其中 $k < d$,将隐层变量 $Z$ 映射为样本 $X$,那么其实在样本空间里几乎大部分区域 $p(X)=0$。
如果我们从样本空间看,在这个高维空间只会有非常小的一个低维空间子集 $p(X)$ 是有值的,并且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其实是不知道这个子集的分布的,而其余大部分区域 $p(X)=0$,也就意味着我们很难直接优化似然。
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在每一处都得到非零值,那就是在已有先验 $p(Z)$ 的条件下,定义一个有噪声的观测模型 $p_\theta(X|Z)=\mathcal{N}(X;G_\theta(Z), \eta I)$ (其中 $\eta$ 是可调整的参数,$I$ 是单位矩阵)。
所以 $p(X) = \int p(Z)p(X|Z)\mathrm{d}Z$,这个值也很难去计算,所以我们不是去优化 $p(X)$ 而是去优化 $p(X)$ 的下限(变分推断里的证据下限 ELBO,后面会证明)。
那么这其实就是 VAE 的雏形了。
变分自编码器 VAE
上面的图是 VAE 的整体思路,生成的部分也是也就是 decoder 的部分,我们会假设 $Z$ 服从一个简单的先验分布 $p(Z)$,这个分布可以是一个标准正态分布。通过 decoder 会得到高维图像空间的一个概率分布。
而 encoder 端,注意 VAE 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是,我们不去直接计算难以计算的 $p_\theta(Z|X)$,而是用另外单独学习的网络去模拟一个 $q_\phi(Z|X)$,它其实是 $p_\theta(Z|X)$ 的一个近似。
$p_\theta(X)$ 推导
再看一下 $p_\theta(X)$ 下界的推导过程。①:因为 $p_\theta(X)$ 是独立于 $Z$ 的,所以我们可以去计算它在 $Z$ 上的期望;②:条件概率公式;③:上下约一个 $q_\phi(Z|X)$;④:右边的项其实就是 $q_\phi(Z|X)$ 和 $p_\theta(Z|X)$ 的 KL 散度,KL 散度衡量的是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相似性,两者差异越小,KL 散度越小,两分布完全一致时 KL 散度才为 0,所以因为右项恒大于等于 0,我们可以把左项视为 $log\space p_\theta(X)$ 的下界。之后就不直接优化 $log\space p_\theta(X)$,而是优化这个下界。
Variational Lower Bound 的直观解释
再来看一下怎么理解这个变分下界,注意我们的目标是最大化这个下界。首先用条件概率公式替换一下,之后把式子拆成两部分,下面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第一项是重建误差,第二项是正则项。
之前说了我们建立了一个有噪声的观测模型 $p_\theta(X|Z)=\mathcal{N}(X;G_\theta(Z), \eta I)$ (就是 $Z$ 通过 decoder 后得到的那个高维图像空间的分布),正态分布的公式不用说了吧,代入一下就会发现第一项是一个 L2 距离,最大化这个负的 L2 距离就是在减小重建误差,encourage $q_\phi$ to be point mass,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,point mass 其实是离散的概率分布,减小重建误差就是在消除我们加的这个高斯噪声,让它成为类似于我们最先讲的那个被舍弃的点到点的离散概率模型(但注意它又是连续概率,所以就是接近奇异分布?)。
再看第二项,这一项可以写成一个 KL 散度,我们最大化负的这个 KL 散度就是在让 $q_\phi(Z|X)$ 和 $p(Z)$ 两个概率分布尽可能接近。上一项重建损失是鼓励 $q_\phi$ 去成为 point mass,这里则是平滑 $q_\phi$ 去使它尽可能接近标准正态分布。
可以看到两项之间存在相驳的张力,前一项试图让 $q_\phi$ 成为奇异分布,后一项则试图让 $q_\phi$ 不要成为奇异分布。可以理解为前者鼓励它准,后者鼓励它具有更强的生成性。
VAE 架构
再来看一下 VAE 的实际架构。主要有两点值得细说。
第一点是,如果我们对每个 $X_i$ 找最最佳的 $q_\phi(Z|X_i)$,然后优化 $\phi$,这样的更新代价会很大。所以我们不这么做,而是去学习一个 inference 网络预测这个 $q_\phi(Z|X_i)$ 的均值和方差(实际上预测的是 $\mu$ 和 $log \space \sigma$),这样 inference 阶段的模型参数对于所有的数据参数是共享的,就可以分摊学习和更新的成本。
第二点是,采样的操作本身是不能反向传播的,所以采样这里用到了重参数化的技巧,也就是从 $\mathcal{N}(0,1)$ 中采样一个 $\varepsilon$,然后让 $Z=\mu + \varepsilon \times \sigma$,这样采样的操作就可以独立于网络之外,其他所有环节都能进行反向传播。
Stochastic Gradient Optimization of VLB
Todo…
参考
https://khoury.northeastern.edu/home/hand/teaching/cs7150-summer-2020/Variational_Autoencoders.pdf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27SHdQr4lw (力荐 👍)
最后修改于 2022-07-10